top of page

全力穩定供水—因應極端氣候衝擊





一、前言

109年因豐水期沒有颱風帶來足夠的降雨,110年春雨亦不如預期,創下氣象局有史以來雨量最少紀錄,面對超過百年以來最嚴峻旱象,全臺由北至南水庫及高屏溪均創下歷史最低水量,所幸近年政府推動各項水資源政策、細緻管理用水,還有「前瞻基礎建設—水環境建設」重大水利工程陸續完工(如桃園支援新竹幹管、防災備援水井、高雄鳳山溪再生水及高屏溪伏流水等)適時上場穩定供水,有效降低旱災衝擊,協助臺灣平安渡過大旱的考驗。

儘管如此,因應未來氣候變遷只會更劇烈,加上臺灣地形留不住降雨的地理侷限性,為提高用水安全,政府將持續推動開源、節流、調度、備援等水資源建設,並透過「前瞻基礎建設計畫」項下加速辦理,除優化既有設施有效管理外,同時強化流域整體治理、區域供水管網串接、強化水源調度及推動科技造水,提升供水能力及供水韌性,從水源頭到水龍頭,改善供水環境。 二、2大策略

■ 強化水源蓄存利用及靈活調度—從上、中、下游進行整體資源規劃及加強水利建設

1. 上游集水區保育及清淤:「前瞻基礎建設—水環境建設」已達成石門、曾文等9座水庫淤積零成長,未來持續擴大防淤減砂,增加庫容蓄水。 2. 中游供水端多元水源開發:過去4年完成增設伏流水、再生水、海淡水的建設,每日可提供50萬噸以上用水,未來4年將再增加超過50萬噸水源。 3. 下游用水端強化調度管理:已完成板新二期及桃竹幹管工程,每日可多調度70萬噸用水,未來持續加速中部大安大甲溪及南部曾文南化等聯通管串接建設,提升水源運用及調度彈性。

■ 加強科技造水布局—減少降雨依賴

1. 再生水:再生水具有水循環利用的特性,行政院已核定11座再生水廠,3座已完工啟用,每日共可供應8.6萬噸,其餘8座持續推動中,完成後可提供每日28.9萬噸作為產業用水水源(相當於嘉義地區每日用水量)。另行政院已通過《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》修正草案,未來將擴大產業使用再生水的範圍,不再侷限於有水源供應短缺之虞的地區,可提高產業用水穩定度,並降低民生供水風險。 2. 海淡水:臺灣四面環海,發展海水淡化可減少降雨依賴,增加保險水源,讓枯水期用水更有保障。新竹、臺中兩處緊急海淡機組已於本次百年大旱發揮成效,共增加每日2.9萬噸用水。另外馬公、七美及吉貝3座海淡廠正興辦中,並已規劃新竹、臺南、桃園、嘉義、高雄及屏東等6座海水淡化廠,總供水量可達每日85萬噸。 三、結語

受極端氣候衝擊,舉世皆然,聯合國預測未來全球旱災及水災頻率將上升,臺灣因有留不住降雨的地理侷限性,更將面臨缺水危機,未來政府除將繼續積極推動各項水利建設,也要用科技造水,並全力培育水利人才,扶植產業在地產業化,帶動水利產業發展與升級,建立起臺灣百年長遠的水環境。




主文來源:行政院_新聞傳播處 ECDA資料中心編輯

댓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