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數據預測河川死魚?環保署導入AI水質感測器,即時抓偷排廢水

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
為解決人工水質監測的痛點,環保署攜手工研院開發三套水質感測器,透過科技執法,提高地方環保局在水污染上的監測效率。


 
以往環保署要抓業者偷排廢水,往往會碰到「排」過水無痕、水資訊不足等問題,環保署因此在106年開始與工研院研究智慧水聯網技術,由工研院開發出固定式、移動式、手持式3種感測元件,最早在新竹市進行示範場域測試,今(17)日聯手13個縣市,宣布將400個智慧裝置移交各縣市環保局,展開水質保衛戰。

圖片來源:環保署攜手工研院導入智慧水聯網技術,開發的水質感測器,每分鐘就能回傳資訊,並結合GPS與AI即時監控水質的變化。陳映璇攝影


 

新竹市於去年8月與環保署合作,布建22處布建水質感測器,成功抓到4個污染源,查獲2家未列管的工廠。
 

 
到底導入智慧水聯網有何改變?第一降低人工採樣的時間限制,水質感測器每分鐘就能回傳資訊,並結合GPS與AI即時監控水質的變化。第二過去業者排放廢水往往「船過水無痕」,地方的河川巡守隊,唯有在發現魚翻肚、水草枯萎才知道水質出現問題,現在志工透過手持式感測設備就能即時掌握水質狀況,發現問題第一時間透過App通知環保局稽核。


 
工研院開發3套水質監測設備,成本具競爭力


 
工研院開發的這三套設備(固定式、移動式、手持式感測器),各發揮不同功能,未來也會技轉給國內業者。


 
首先固定式感測器,適合大量布建,提供高解析度監測數據,相較坊間開發一套設備要價百萬元,工研院僅10萬元搞定,體積小、成本低,且易於維運,主要固定在河岸或渠道邊使用,能夠量測到多項水質數據:酸鹼度、導電度、溫度、化學需氧量、懸浮固體物、濁度及重金屬銅離子。
 

固定式感測器,適合大量布建,提供高解析度監測數據,具有體積小、成本低,且易於維運的特點。 圖片來源:陳映璇攝影


 

移動式感測器,可以快速部署,像是河川、池塘、水庫等,多使用在中下游,放到水中漂流動態檢測。主要應用在特殊專案,依據民眾水質陳情通報資料,進行特定水域中檢測及溯源。最後手持式感測器,適合河川巡守隊隨身攜帶,並搭配App使用。


 
手持式感測器成本約1萬元,適合河川巡守隊隨身攜帶,並搭配App使用。工研院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表示,水質感測器主要佈建在工業區、河川等,可以達到兩個效果,第一提早發現做預防;第二當監測到污染時,能快速鎖定污染源即時稽查。


 
累積水質大數據,環保署進行計畫性稽查


 
而這些所累積的水質數據,有助提升官方稽查效率。環保署就能進行計畫性稽查,透過長期行為分析,挑選排放時段稽查。環保署副署長蔡鴻德表示,就有抓到業者專挑中午時段偷排。再者發展大數據預測,這些數據可以產生AI模型,可以預測河川在什麼環境下會出現死魚,環保署可以做因應。
 

 
智慧水聯網技術,目前全台已布建5個縣市,接下來將覆蓋到13個縣市,環保署最終目標是全台22個縣市都要佈建,並把這套智慧水聯網設備銷往國外,「這套系統最有競爭力的地方在於,能檢測到重金屬,這是東南亞、中國還做不到的,」蔡鴻德認為,未來台灣將成為練兵場,當水質檢測技術成熟後,能帶領台灣團隊打國際盃。


 

責任編輯:蕭閔云

主文來源:數位時代

ECDA資料中心編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