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圖解】行銷預算緊掐,cookie沒了怎麼辦!MarTech如何鎖定精準客群?

我們執行長在月會時耳提面命,明年客戶的錢只會更難掏出來。」一名廣告代理業者無奈分享,客戶預算縮水,經常談到一半報價單就抽掉,業績難以達標,「景氣不好,品牌一定從行銷預算開始砍啦,這是沒辦法的事。」

這是行銷產業近2年的縮影。根據Gartner每年跨產業進行的全球調查,企業的行銷預算占整體營收的比率,在疫情衝擊的2021年降到歷史低點6.4%,今年隨著市場復甦快速升回到9.5%,但通膨影響消費加上股市走跌等因素下,已開始下修。另一家研調WARC預期,2023年整體市場行銷預算將只有2.6%的成長,在金融、旅遊、汽車等產業甚至會縮減。

預算減少,每一分錢要花在刀口上,該往哪裡投?MarTech(行銷科技)是其中的重點。

MarTech是Marketing(行銷)+Technology(科技),泛指一切優化行銷工作的科技方法。第一位提出這個概念的「MarTech之父」史考特.布林克(Scott Brinker),自 2011 年起,每年都發布當年行銷科技地圖,在這11年期間,收錄的廠商數量從150 家,暴增到2022年的9,932 家,而最近2年更成長24%。

布林克這次越洋接受《數位時代》專訪時表示,沒想到能看到這樣的結果。「疫情在2020年開始的時候,很多人擔心整個行銷科技產業成長是否會趨緩,但事情在數位世界卻往相反的方向前進,企業開始加大投資行銷科技,更多新創帶著想法加入產業,當我們做這個調查時也很驚訝,居然以這麼快的速度在短期內成長。」

在布林克今年發布的報告中,解決方案類型的消長也能看出市場的需求變化。以會員、財務等系統整合的「基礎與管理」類別最多,大幅增長了67%,著重在消費者感受的「內容與體驗」也成長34%,第3名則是「商業與銷售」,業績和變現手法成為最大目標。

LXA Resources全球調查也發現,多達6成的企業都在今年增加了對行銷科技的支出。為什麼企業即使預算縮水,也愈來愈需要它?

現象1:精準行銷當道,看「證據」說話

Appier大中華與日本區企業解決方案副總李致杰就指出,觀察到愈來愈多的企業開始尋求「可測量的報酬 」,希望能利用數據與AI(人工智慧)技術,推估每一檔行銷活動的價值和成效,希望更聰明地運用行銷預算,也能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與潛在風險。

以MarTech起家的商務賦能公司AnyMind Group大中華區常務董事錢鵬也分析,企業過去最愛的是鋪天蓋地的「品牌型廣告」,例如品牌專屬歌曲、洗腦口號等模式,力求大量曝光和觸及,讓更多人的腦中植入對品牌的印象,現在則 要求「成效型廣告」,力求廣告的精準度和可追蹤性。

「現在是證據行銷(Evidence Marketing)的時代。」電通集團執行長唐心慧表示, 一個成功的行銷企畫仰賴對整個消費者旅程的掌握度 ,當客人被廣告打中,需要追蹤到接下來的每一個動作,到底有沒有進到網站,順利完成交易?如果最後沒有結帳,是在哪一個環節「掉了」?靠著大量的用戶行為數據,以及層層分析後的「證據」,才能在行銷或廣告設計中做出優化,把洞補起來,或是想辦法把離開的用戶重新找回來。

這件事並不容易。在媒體資訊爆炸、通路多元化的狀況下,消費者購買決策流程變得更長、 思考變得更碎⽚化。品牌行銷顧問ONEShot執行長黃一峰指出, 若要完整洞察消費者購買流程,需要思考消費者情境、決策時間點、平台選擇等因素, 針對各個節點客製化專屬內容,才能有效促成購買。

例如針對新客開發階段,需要利⽤AI蒐集受眾到站標籤、找出潛⼒標籤精準投放,當消費者進到抉擇階段,要觀察他的習慣,推出滿額贈、加購價等方案提高客單價,交易完成後,也要定期加強舊客回購,依據購買頻率、最近消費天數等資料,提供合適的回購方案,這項任務在整個消費者旅程中持續轉動,以求帶來新的消費動能。

現象2:自有數據為王,「強強聯手」事半功倍

在這樣的趨勢下,數據就是新石油,誰能從腳底下挖出黑金來,就能掌握源源不絕的資源。

在這個關鍵時刻,卻面臨第三方Cookie退場的衝擊。Google和Facebook等平台用來蒐集用戶資料的工具即將失效。過去品牌付錢給這些平台,就可以輕鬆取得想要的數據資料,還可以利用平台上的報表直接看到廣告投放成果。隨著用戶隱私權意識的崛起,Google宣告Cookie將於2024年退場,蘋果(Apple)的iOS系統也讓使用者有權關掉App的追蹤,這讓完全依賴第三方數據的品牌,將在數位世界將如瞎子摸象,難以掌握消費者樣貌。

品牌開始仰賴行銷科技進行轉型。根據Appier的觀察, 圍繞「第一方數據」的解決方案是最根本的突圍辦法 ,可以藉由顧客在品牌網站上的行為資料(捲動頁面、加入購物車、瀏覽商品)以及顧客的偏好(網站上廣告點擊、裝置使用),分析並預測顧客的偏好與消費意願,幫助品牌做出行銷決策。

專攻數位媒體整合行銷的傑思愛德威營運長劉怡伶也指出,最重要的就是 建立客戶資料平台 (CDP),才能從App、網站等自己擁有的平台上,直接蒐集會員登入後提供的第一方數據。而少了第三方巨頭在中間的「防守」,拿到的資料會更加清晰精準,便於做進一步的廣告投放,以及服務優化。

但自己能掌握的資料仍然有限。唐心慧認為,跨界的「強強聯手」也變成必須的任務,也就是透過交易平台、夥伴合作,取得其他業者的 第二方數據 ,將數據共享,達到加倍的效益。

布林克也認同合作的重要性,尤其現在有更多技術讓不同組織的系統可以無縫串連,對內促進跨部門整合,對外擴大生態系夥伴的範圍。「現在數據架構像是一個飛輪,埋在倉儲裡的數據被重新整理後,反哺回前端的應用,滋養個人化、精準投放、和客戶的互動等,這是很令人興奮的,在數據層有非常多的創新應用正在持續發生。」

責任編輯:傅珮晴、蘇柔瑋

主文來源:數位時代
 
ECDA資料中心編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