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大醫院助攻、獲美國FDA驗證!台灣醫療新創開發全球首套AI腦瘤自動圈選系統

台大醫院與新創公司醫隼智慧(Vysioneer)產學合作開發AI腦瘤自動圈選設備VBrain,成功獲美國食藥署(FDA)認證,已治療超過100位病人。

台灣AI醫療技術再傳捷報!台大醫院今(4)日宣布,與新創公司醫隼智慧(Vysioneer)產學合作開發的AI腦瘤自動圈選設備VBrain成功通過美國食藥署(FDA)認證,並且是全球首次被FDA批准能用於放射治療的設備。這項研究結果並發表於臨床醫學研究期刊《Neuro-Oncology》。

AI腦瘤圈選系統落地,台大實證治療上百位病人

醫師在核磁造影(MRI)上描畫出腫瘤邊界,目的是降低治療過程中對正常腦部組織的傷害。圖片來源:吳元熙攝影


 

 

VBrain導入台大醫院電腦刀中心後,經過18個月臨床驗證,已治療超過100位病人,可適用於最常見的3種腦瘤:腦轉移瘤、腦膜瘤與聽神經瘤。

以流程舉例,當罹患腫瘤的患者要接受治療之前,無論是採取手術或是放射治療,會由醫師在核磁造影(MRI)上描畫出腫瘤邊界,目的是降低治療過程中對正常腦部組織的傷害。

台大醫院指出,一般來說,若要圈10到15顆腫瘤會需要40至60分鐘,而有這套系統在臨床應用,約能省下一半時間。


 

當醫師與 AI 共同協作時,有最高的腫瘤偵測率,可多偵測 12%的腦瘤, 且多為微小且難以發現的腦轉移瘤。圖片來源:吳元熙攝影


 

台大腫瘤醫學部主任葉坤輝說,自動圈選系統有兩大好處:第一,不會遺漏掉多發性小腫瘤;第二,省下時間,讓醫師能回歸到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工作。

台大放射腫瘤科醫師許峯銘解釋,臨床圈選腦部腫瘤時可能出現「視覺盲點」,看到大腫瘤卻忽略小的,而VBrain提高腫瘤偵測率,減少這種情況出現。另一方面,系統也能減輕資深與資淺醫師的「勾畫差異」。

台大醫院表示,研究成果發現當醫師與AI共同協作時,有最高的腫瘤偵測率,可多偵測12%的腦瘤,且多為微小、難以發現的腦轉移瘤。經驗資淺的醫師在圈選的精密度上提升更為顯著,腫瘤圈選時間也因AI的幫助可減少30.8%。

18個月臨床快跑,醫隼智慧搶下全球第一個AI腦瘤圈選系統


 

 

呂任棠(中間著西裝)是台大校友,也在台大醫院相助下,開發出AI腦瘤自動圈選系統。圖片來源:醫隼智慧


 

新創公司醫隼智慧成立僅兩年時間,卻能快速開發並通過FDA核准商品,執行長呂任棠認為,主要是有台大醫院豐沛的臨床協助,加上研發團隊不眠不休,才能換得成果。

呂任棠是台大物理系畢業、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機博士,畢業後在美國麻省總醫院(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, MGH)的臨床數據科學中心(Center for Clinical Data Science, CCDS)擔任人工智慧科學家。

2019年,呂任棠決定辭職創業,並立下三項目標:走別人不敢走的路、做大家做不到的事,以及將人工智慧落實到臨床流程。如今,醫隼智慧達到第一階段成果,成為FDA現行核准8項AI放射治療產品中,唯一的腫瘤自動圈選系統;其餘7項則是正常組織(眼睛、腦幹等)圈選產品。

他表示,放射線治療需有高精準度,如腦轉移瘤最小會到0.01 c.c、較大的腦膜瘤則可能到60 c.c左右,VBrain除在台大醫院驗證,也和美國3家醫院進行測試中,整體準確率超過9成。

醫隼智慧的商業模式以軟體授權為主,也能因應醫院需求在本地端建制機房,如台大醫院的放射腫瘤科就有醫隼伺服器存放資料,美國醫院的合作模式則以雲端為主。

呂任棠說,醫隼智慧將於今年底展開A輪募資,腦瘤圈選只是產品線第一步,未來也有機會擴及到肝癌等病症。

責任編輯:蕭閔云

主文來源:數位時代 /吳元熙

ECDA資料中心編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