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020 BEST 100】校園改造 X 教科書設計:減法設計只是開端,別讓孩子只看到一種美感形式

在醜醜的教科書和校園學習,對孩子有多少影響?設研院副院長艾淑婷和美感細胞陳慕天告訴我們,環境美學不只是減法設計,還要創立模組機制,改變台灣教育的本質。

本文選自《Shopping Design》雜誌2020/ISSUE04「TAIWAN DESIGN BEST 100:我們需要的設計


 
十多年的校園生活幾乎是每個人的共同記憶,但我們或許很少回過頭思考,教育現場需要什麼樣的設計?此篇邀請到台灣設計研究院(以下簡稱設研院)副院長艾淑婷,她代表改造校園環境的「學美.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」,以及「美感細胞_教科書再造計劃」共同創辦人陳慕天,分享如何有系統地形塑教育環境的美感,也談談「不美」的教育環境對我們有什麼影響?


 
讀醜醜的教科書長大,對我們真的有影響嗎?


 
陳慕天: 在醜醜的教科書底下成長絕對有影響,而且影響很大。你可能覺得教科書沒有什麼問題,因為太常看了,它會成為你60分(及格)的標準;你看過的設計會成為最基礎的設計標準,你自然會覺得可能做一張海報,基本就要長這樣。因為 教科書是一個基礎線,當我們把教育的基礎線拉高的時候,拉高的是全台灣人民的水平。


 
艾淑婷: 我是在國外雜誌下長大的,因為我母親是一位裁縫師,她需要自己打版,需要看很多參考資料,所以我們家有非常多國外的雜誌。如果你去看很多台灣設計師,其實他們的背景很多都受到國際薰陶。而為什麼我覺得 環境教育非常重要,因為它非常地潛移默化 ,你不小心就被影響了,或不小心就把眼界拉高了。
 

(左)台灣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艾淑婷,她代表改造校園環境的「學美.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」,(右)「美感細胞_教科書再造計劃」共同創辦人陳慕天。攝影/侯俊偉 © Shopping Design


 

 

陳慕天: 我們做美感教科書,大家聽到美感就覺得好漂亮,就是陶冶學生的性情、讓孩子更有創造力。為什麼我們認為設計可以幫助學習,舉個例子:台東大學曾世杰教授做了一個研究,他讓能力好的、一般的、較差的學生閱讀一篇文章,閱讀後他們的理解程度分別是好的、中的、差的。他幫這些文字內容配上圖片之後再測一次,能力好的學生測試結果有微微增強,但差異不大;能力中等的孩子成績提升的速度就出來,能力弱的進步顯著,學生之間理解力的落差變小。所以當我們把課本設計得好的時候,不再只是說全台灣的美感都會變好,而是 全台灣的教育水平、城鄉差距、知識水平都會因為設計而變得更好。
 

艾淑婷: 我覺得 受教的平等,會因為教科書而產生更大的平衡。
 
教育環境需要的美:以減法設計達成「功能性+多元體驗」
 

陳慕天: 柳宗理有句話「用即是美」 ,當你的功能性被滿足,沒有過多的裝飾在上面,其實就已經把純粹的美感做出來了。我們會用 「功能性」、「多元美感經驗」這兩個標準 ,去看什麼叫做好看的教科書。我們在做課本一開始一定先做減法,回歸最基礎的功能,然後不斷反思今天的 設計有沒有提升教學品質、幫學生降低認知負荷 ,這些都達到之後,我們才會去下一層:如何提升美感經驗?
 


 
臺南市新東國小學校餐廳透過機能優化,打造複合式的空間使用機能。圖片提供/台灣設計研究院


 
艾淑婷: 學美・美學主要也是先做減法。 減法設計在推動校園美學的計畫裡是第一重要的 ,希望先回歸環境原來的樣貌,再來談所謂的加法,也就是色彩、材料,或是如何滿足現在的需求。 減法就是回歸到基本面 ,如果今天建築物本身有基本的尺度跟系統,比如樑柱,只要回歸到基本線條,不要在上面塗抹,回到素顏美,再來思考怎麼在它身上妝點、加東西是不會造成負擔的。 設計是以人為本,是為使用者跟環境找到一個共同的解決方案,並不是在做加法,而是協商跟折衷。


 
陳慕天: 就功能性而論,絕對是有標準答案的,絕對有設計方法可以找出老師跟孩子最好的平衡點。可是當到了美感經驗的時候,我並沒有要告訴你什麼是絕對、單一的美感答案,但是我會希望你這輩子 不要只看到一種美感形式 。我們很希望12年國教之下,每一本課本都有它的獨特風格。當12年看完一輪下來,你可以選一個你所喜愛的,這樣孩子會更有自信。
 

美感細胞第三季「自然課本」。圖片提供/美感細胞


 

 

 

美感細胞第三季「公民課本」內頁。圖片提供/美感細胞


 
艾淑婷: 我覺得美一定有定義,但是美會因人而異。 每個人所受的教育、成長環境,會影響這個人的鑑賞能力。 比如一個在古董堆裡長大的孩子,他對美的鑑賞力可能是他懂得來自古件的文化深度,或是藝術的詮釋力、對歷史的尊重。有人是在大自然裡長大的孩子,他所吸收到的是大自然給他的美的定義,他衡量美的會從這個角度去看。我認為 校園美感不會有一種絕對的答案,但絕對會引導我們對美的鑑賞能力的提升。


 
教育的美學可透過創立機制,帶動整體改變
 
艾淑婷: 全台灣有三千多所的學校,學美.美學第一年只實驗性地做了9間學校,但第二年一舉來到25間,預算也拉升。其實有仔細算過,十年也做不完三千所,但如果這樣的行動被看見,有帶動一些影響力跟發展,那其實不應該只有我們、很多單位都可以一起來推動。 設研院的角色適合做帶頭,創造一個模型 ,讓大家跟著這個模型一起發展。
 
陳慕天: 其實 美感細胞的角色就像是傳道者 ,可以協助設研院把這些東西傳下去。我今年年底會正式把(給設計師參考的) 教育設計方法的流程報告書 做出來,明年會把色彩、通用設計、心智障礙者這些全部整理出來,內容非常扎實,然後就要 導到教育現場去 ,我們明年開始就會跟教育現場做搭配,包含怎麼訓練老師,把環境建立好。
 

攝影/侯俊偉 © Shopping Design


 


 
教育環境的改造,最終目標是要能影響台灣的本質


 
陳慕天: 我們相信 台灣應該在世界上用「教育設計」這個名字走出來 。美感細胞第二季的五本教科書,透過艾副院長的介紹有拿給日本設計大師佐藤可士和看,看完之後他也覺得很棒,他沒有想過數學課本可以這樣做。我們這五本教科書,拿去跟日本、芬蘭這些以設計或教育聞名的國家比起來,真的毫不遜色,所以台灣設計師絕對有能力、讓台灣的教育產業在全世界被看到。當這件事發生的時候,台灣的產業鏈就有動能持續進步,等它變成台灣之光的時候,就會像台積電——政府會覺得這麼棒的產業需要補助、需要做, 要把它做成讓大家看見的東西,一切自然就會滾動起來。 我覺得設研院的誕生很具指標意義, 設研院的誕生有機會帶著台灣設計產業各個領域前進。


 
艾淑婷: 設研院的成立是為了要影響台灣,改變台灣大眾的思維,張基義院長常講要讓設計改變台灣,不只是在教育,還有其他 公共領域,甚至是社會設計的影響力 ,舉凡現在正在推動的公運美學、公衛美學等,像我們也改造了新竹火車站,沒有做什麼、就做減法而已,而且花極少的預算做到。其實 我們不是不能,是沒有觀念、不知道方法 。只要能夠說服主管機關,我們就有機會改變台灣。


 

攝影/侯俊偉 © Shopping Design


 


 
陳慕天: 美感細胞的目標雖然是給孩子更好的美感環境,我們的slogan是「給我一本課本,我們給孩子一座美術館」,我們需要給孩子更自信、更多元的美感體驗,可是如果 教育設計的產業鏈沒有形成的話,這件事情就不會發生 。我們到後來在談的是 希望教育設計可以變成台灣很重要的產業鏈。雖然目標是為了下一代,但需要改變的是一個產業


 
艾淑婷: 設研院希望台灣會因此改變我們的競爭力,你去問每一個想往品牌發展之路的企業家,他們都非常惶恐,他想要成為品牌,但是台灣這類的人才跟知識真的不太夠。我們有很多路要補,我們大部分的發展都是研發,他們熟知這方面的經營跟產品產生的取材之道,但做品牌就是你要成為這群人的領頭羊,這個能力台灣真的還有很多要進步的空間。


 
陳慕天: 不過 這些年來教育環境的整體氛圍改變很多 ,七年前一開始在講美感的時候,很多老師都認為是梵谷、畢卡索的畫。七年來不斷在講這件事情,到教育部開始很認真在談美感,包含課綱也在談美感,老師們突然意識到美感不是畫一幅畫就叫美感,美感原來跟整體環境有關。離開教育現場後,你看到的像是設計圈在文博會展現很強的能量,像是設研院改造消防設備、客運,像是國慶Logo設計更大膽、更勇於嘗試改變等等,在這整體的社會氛圍之下,讓我們推動有越來越順利的感覺。你可以感受到七年前那種很沒有力道、很絕望,只有自己在做,到所有人、教育部都在談美感,設計師也願意盡一份心力,台灣真的有一直在越來越好。


 

攝影/侯俊偉 © Shopping Design


 


 
本文選自《Shopping Design》2020/ISSUE04「我們需要的設計」,本期收錄 100 件 2020 年值得關注的台灣設計人事物,也針對地方設計、品牌設計、教育設計等議題,邀請設計師與創意人聊聊他們的觀察與經驗,更多內容請點此試閱

主文來源:ShoppingDesign

ECDA資料中心編輯